成人英语培训网 加入收藏  -  设为首页
您的位置:成人英语培训网 > 知识百科 > 正文
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名字
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名字
提示:

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名字

  饕餮,麒麟,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

  角端,传说中的一种奇兽,形如狻猊,有角。角有单角、双角,种斜角3种。

  辟邪,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似狮,有翼。《急就章》说:“射魃辟邪除群凶”。

  饕餮,属于凶兽。据说上古时代,黄帝捉住蚩尤,砍下他的头颅,名“饕餮”,取“贪食无厌之意”。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,其脑袋狰狞,两边附有一对肉翅膀,形如耳朵。

  獬鹰,传说中皋陶养的一只独角神羊,似熊,身躯庞大,性情忠耿正直。

  麒麟,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,形如鹿,有一只角,身躯粗壮,生鳞甲,牛尾。

  貔貅,古籍记载中的一种猛兽,形态有点像虎。,古代传说中一种残害人类的凶兽,龙头虎爪,牛身马足。

  鳌,传说中海里的大龟(或说大鳖)。

  蛟,古代传说中能发洪水的动物,形如龙,又似蛇。而有四脚,头小颈细,但没有角。

  熊,亦写作“能”。石章“熊”钮,多作鳖形,三只足,背甲有七粒圆点,称为“七星熊”。

  龟,与龙凤、麒麟并称为“四灵”。因为“龟”与“贵”谐音,兼有“富贵长寿”之意。

  蝙蝠,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。因与“福”字同音,寓意“有福”。

  龙,集鹿角、鹰爪、马鬣、鱼鳞之大成,身附彩云,为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。

  凤,是凤凰的简称,在神话中,它是百鸟之王;在封建帝制时代,则为皇后的象征。

  夔,传说中的一种怪兽,形状像龙,但只有一只足。

  獍,又名“破镜”,为传说中的一种恶兽。《述异记》载:“獍之为兽,状如虎豹而小,始生,还食其母。”

  狰,传说中的一种异兽,形如豹。五尾一角,其音如击石,其名狰

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名字
提示:

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奇禽异兽名字

木客鸟:
传说中鸟名。状如鹊。俗云木客所化。其说始见于汉。
《异物志》:“木客鸟,大如鹊,数千百头为群,飞集有度,不与众鸟相厕,人俗云‘木客’。”

五足兽:
传说中异兽名。状如狮,有五足,为解形民之手所化。其说始见于晋。
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晋时事》:“因樨国献五足兽,状如狮子;玉钱千緍,其形如环,环重十两,上有‘天寿永吉’之字。问其使者五足兽是何变化,对曰:东方有解形之民,使头飞于南海,左手飞于东山,右手飞于西泽,自脐以下,两足孤立。至暮,头还于肩上,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,落玄州上,化为五足兽,则一指为一足也。”

日及:
传说中异牛名。生于西域大月氏国,其肉割掉而复生。其说始见于晋。
《玄中记》:“大月氏有牛,名曰日及,割取肉一、二斤,明日疮愈。汉人入国,示之以为异珍。”

毛龙:
传说中龙之一种。大禹治水,曾乘之。其说始见于晋。
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虞舜》:“南浔之国,有洞穴阴源,其下通地脉。中有毛龙、毛鱼,时蜕骨于旷泽之中。龙、鱼同穴而处。其国献毛龙,一雌一雄,故置牶龙之官;至夏代养龙不绝,因以命族。至禹导川,乘此龙。及四海攸同,乃放河纳。”
王母使者:
省称“王母”。传说中鸟名。为西王母所使,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。其说始见于唐。
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羽篇》:“王母使者。齐郡函山有鸟,足青,嘴赤黄,素翼,绛颡,名王母使者。昔汉武登此山,得玉函,长五寸。帝下山,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。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,常令鸟守之。”
~~~~~~~~~~~~~~~~~~~~~~~
这个好像就是传说中的青鸟吧?王母的使者
化蛇:
传说中异蛇名。人面、豺身、鸟翼。其现为大水灾之兆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阳山,多石,无草木。阳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化蛇,其状如人面而豺身,其音如叱呼,见则其邑大水。”

丹鱼:
传说中的神鱼。出入又赤光环绕。以其血涂脚可步行水上。其说始见于北魏,后又传为祥瑞之物。
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丹水》:“水(丹水)出丹鱼。先夏至十日,夜伺之,鱼浮水侧,赤光上照如火。网取之,割其血以涂足,可以不行水上。长居渊中。”

丹雀:
传说中的神鸟。神农曾得其所衔九穗禾。
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炎帝神农》:“时有丹雀,衔九穗禾,其坠地者,帝乃拾之,以植于田,食者老而不死。”

丹虾:
传说中的巨虾。身长十丈,须长八尺。其说始见于汉。
《洞冥记》:“有丹虾,长十丈,须长八尺,有两翅,其鼻如锯,戴紫桂之林,以须缠身急流,以为栖身之处。马丹尝折虾须为杖,后弃杖而飞,须化为丹,亦在海傍。”

文文:
传说中异兽名。状如蜂,尾分叉,反舌,好呼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放皋之山……有兽焉,其状如蜂,枝尾而反舌,善呼,其名曰文文。”

六足兽:
传说中祥瑞之兽名。生六足。其说始见于南北朝时期。
《宋书·符瑞志中》:“六足兽,王者谋及众庶则至。”

火光兽:
亦称“火鼠”。传说中兽名。生于南方,或云生于西域,其毛可织火浣布。其说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。
《海内十洲记·炎洲》:“炎洲,在南海中……有火林山,山中有火光兽,大如鼠,毛长三四寸,或赤或白。山可三百里许,晦夜即见此山林,乃是此兽光照,状如火光相似。取其兽毛,时人号为火浣布,此是也。”

比肩兽:
传说中祥瑞之兽名。
《宋书·符瑞志中》:“比肩兽,王者德给矜寡则至。”

巴蛇:
传说中的巨蛇。吞象,三年出其骨。其说始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君子服之,无心腹之疾。其为蛇青黄赤黑。一曰黑蛇青首,在犀牛西。”
玉鸡:

世乐:
传说中鸟名。为祥瑞之无,王者有道则出。
《骈雅·释鸟》:“重精、世乐,皆灵鸟也。”

石鸡:
传说中的神鸡。居东方扶桑山上,引天下之鸡报晓。
《神异经·东荒经》:“盖扶桑山有玉鸡,玉鸡鸣则金鸡鸣,金鸡鸣则石鸡鸣,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,潮水应之矣。”
冉遗鱼:
亦作“髯遗鱼”。传说中异鱼名。鱼身而蛇首,六足。食之可禁凶,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英鞮之山,上多漆木,下多金玉,鸟兽尽白。涴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。是多冉遗鱼,鱼身蛇首六足,其目如马耳,食之使人可以禁凶。”

白泽:
传说中神兽名。能人言,知万物之精。为祥瑞之物。黄帝巡狩东至海,此兽出,言天下鬼神之事。其说始见于晋。
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极言》:“昔黄帝生而能言,役使百灵,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,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,故涉王屋而授丹经,到鼎湖而飞流珠……省攻占则纳五音之策,穷神奸记白泽之辞,相地则书青鸟之说,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。故能毕该袐要,穷道尽真。”

犰狳:
传说中异兽名。其现为蝗灾之兆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东山经》:“又南三百八十里,曰馀峩之山……有兽焉,其状如菟而鸟喙,鸷目而蛇尾,见人则眠,名曰犰狳,其鸣自纠,见则蝀蝗为败。”

玄鱼:
传说中的神鱼。为鲧所化。其说始见于晋。
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夏禹》:“尧命夏鲧治水,九载无绩。鲧自沉于羽渊,化为玄鱼,时扬振须鳞,横修波之上,见者谓为河精。四时以致祭祀,常见玄鱼与蛟龙跳跃而出,观者惊而畏矣……鲧之灵化,其事互说,神变犹一,而色状不同。玄鱼黄能,四音相乱,传写流文,‘鲧’字或‘鱼’旁‘玄’字也。”

耳鼠:
传说中异兽名。如鼠,兔头,能以尾飞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丹熏之山……有兽焉,其状如鼠,而菟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飞,名曰耳鼠,食之不睬,又可以禁百毒。”

吉光:
传说中异兽名。出于西域。毛皮制裘,不惧水火。
《海内十洲记·凰麟洲》:“武帝(汉武帝)天汉三年,帝幸北海,祠恒山。四月,西国王使至,献此胶(续弦胶)四两、吉光毛裘……吉光毛裘黄色,盖神马之类也。裘入水数日不沉,入火不焦。”

老蹇:
传说中恶龙名。常为害,被蜀守李冰所降。
王十朋集注《神异记》:“蜀守李冰降毒龙蹇氏,锁之于江上,水害遂息。”

地狼:
亦称“贾(gu)”。传说中居于地中的狗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尸子》卷下:“地中有犬,名曰地狼。”

山海经异兽录(山海经·异兽录)
提示:

山海经异兽录(山海经·异兽录)

一、烛龙(zhu long)

【原文】

钟山之神,名曰烛阴,视为昼,瞑为夜,吹为冬,呼为夏,不饮,不食,不息,息为风。身长千里。在无晵(qi)之东。其为物,人面,蛇身,赤色,居钟山下。

【译文】

钟山有一位神,名字叫烛阴(也叫烛龙),睁眼为白天,闭眼为黑夜,吸气为冬天,呼气为夏天,不喝水,不吃饭,也不休息,身子长达千里。样貌,人头蛇身,赤红色,在无晵东面,居住在钟山。

二、九尾狐(jiu wei hu)

【原文】

青丘之山,有兽焉,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。

【译文】

青丘山上有一只兽,长得像狐狸,有九条尾巴,叫声如同人类婴儿,会吃人,吃掉它的肉,可以避免受到蛊惑。

三、天狗(tian gou)

【原文】

阴山,有兽焉。其状如狸而白首,名曰天狗,其音如榴榴,可以御凶。

【译文】

阴山上有一只兽。长得像狸猫,头是白色,名字叫天狗,叫声与榴榴(liu)谐音(不知道此处对不对,能力有限勿喷啊~ ),可以驱凶避祸。

四、鹦鹉

【原文】

黄山有鸟焉,其状如鸮(xiao),青羽赤喙(hui),人舌能言,名曰鹦鹉。

【译文】

黄山上有一种鸟,长得像猫头鹰(鸮应该是指猫头鹰吧),有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,会学人说话,名字叫鹦鹉。

五、类(lei)

【原文】

亶爰(dan yuan)之山有兽焉,其状如狸而有髦(mao),其名曰类,自为牝牡(pi mu),食者不妒。

【译文】

亶爰山上有一只兽,长得像狸猫有人一样的长发,雌雄同体,吃了它的肉可以免除人的妒忌心,名字叫类。

山海经异兽录(山海经最全异兽录。(下))
提示:

山海经异兽录(山海经最全异兽录。(下))

《山海经》是先秦古籍,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。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、物产、神话、巫术、宗教等,也包括古史、医药、民俗、民族等方面的内容。除此之外,《山海经》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,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。 山海经异兽是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着许多的种奇异怪兽。 4三足乌 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,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,也称金乌、阳乌,或称三足。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,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(乌鸦),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,加一脚以辨别,又因与太阳有关,为金色,故为三足金乌。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。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。三足乌亦称“踆乌”。居于日中,有三足。 4重明鸟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。其形似鸡,鸣声如凤,此鸟两目都有两个眼珠,所以叫作重明鸟,亦叫重睛鸟。它的气力很大,能够搏逐猛兽。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。旧时新年风俗,贴画鸡于门窗上,实即重明鸟之遗意。 4祸斗 一般犬吃的食物让祸斗感觉索然无味。它们对蜥蜴、昆虫、鼠类没有感觉,对大型动物的尸体也不屑一顾。作为火神的随从,甚至有时就是火神的犬类,祸斗只吃火焰。雷神驾驶雷车在大地巡游的时候,祸斗就跟在他们后面。雷神抛下的雷斧楔石在人类的森林、市镇里引发了大火。这个时候,祸斗才有机会冲上前去,大口吞食火焰,填塞饥饿的肠胃。让人略感惊讶的是,这种动物的排泄物也是火焰。看上去,这灼热的能量仅仅是从它们的口腔进入,在经历了一串跌宕起伏之后,由祸斗的后部夺门而出。偶尔火焰也从它们的口中喷出,这一情况带来的常常是恐怖的火灾。根据《山海经》的记载,在不需要进食的时候,祸斗们常常聚集在南方海外的厌火国。厌火国人形貌像猿猴,皮肤黝黑如炭,并能从口中喷出火苗。这都是因为平时他们以炭石为食物的缘故。厌火国更有一种食火兽,形状像狗,名叫“祸斗”,它能像当地的人一样喷火,因此常为该国人带来祸殃。 4诸犍 中国古代神兽,人面豹身,牛耳一目,有长尾,能发巨声。行走时衔着尾巴,休息时盘着尾巴。 50、鲲鹏 庄子说有一种大鸟叫鹏,是从一种叫做鲲的大鱼变来的。传说有一大鱼名曰鲲,长不知几里,宽不知几里,一日冲入云霄,变做一大鸟可飞数万里,名曰鹏。 5蜚 有兽焉,其状如牛而白首,一目而蛇尾,其名曰蜚,行水则竭,行草则死,见则天下大疫。 5独角兽 独角兽,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。 在中国神话中,独角兽是一种吉祥之物。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。它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美好时代的象征。当世界和平美好时独角兽将会重现。传说大约五千年前第一只独角兽出现,并将文字传授于伏曦皇帝。在大约4700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,另一只独角兽出现在黄帝的花园。这一吉兆被视为黄帝之统治将千秋万代,和平繁荣。尧帝统治时期也出现过两只独角兽,因此,尧帝便成为四千年前五大皇帝之一。 5夫诸 古代神兽之一夫诸:象白鹿,但有四角。招大水。 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敖岸之山……有兽焉,其状如白鹿而四角,名曰夫诸,见则其邑大水。” 状如白鹿而有四角。其现为水灾之兆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 5凿齿 凿齿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: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。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,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,他手中持有盾和矛。据说凿齿掠食人类,帝尧命令后羿前往讨伐,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,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。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。 5九婴 古代神兽之一。 水火之怪,能喷水吐火,其叫声如婴儿啼哭,故称九婴。尧时出,作害人间,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。其说始见于汉。传说中的水火怪。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。 《淮南子·本径训》高诱注:“九婴,水火之怪,为人害……北狄之地有凶水。” 《中国神话传说词典》认为:“当是九头怪兽、怪蛇之属,能喷水吐火以为灾。” 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》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,水深千丈,波浪汹涌,人称凶水。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,名叫九婴,既能喷水,又能喷火。十日并出时,凶水也沸腾了,九婴嫌水中太热,就跳上岸来,见人就吃,吃的时候,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,因此成为后羿第3个斩杀目标。 5乘黄shènghuáng 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:“白民之国在龙鱼北,白身披发。有乘黄,其状如狐,其背上有角,乘之寿二千岁。” 5猰貐yàyǔ 山海经·海内西经:又北二百里,曰少咸之山,无草木,多青碧.有兽焉,其状如牛,而赤身、人面、马足,名曰窫窳,其音如婴儿,是食人.敦水出焉,东流注于雁门之水,其中多魳魳之鱼.食之杀人.传说窫窳是后羿射杀的第一个怪兽。猰貐曾是天神,是烛龙的儿子。窫窳原本老实善良,但后来被名为“危”(乃二十八宿之一,鸟头人身的形象,手持木杖)的神所杀死,天帝不忍心看烛龙伤心,就让他儿子复活了,可没想到,复活后,窫窳变成了一种性格凶残,喜食人类的怪物。 5巴蛇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,君子服之,无心腹之疾。其为蛇青赤黑。一曰黑蛇青首,在犀牛西。 巴蛇就是一种很大的莽蛇,长数丈,身围七八尺。传说有巴蛇吞象的故事。 5陵鱼 海中有陵鱼,人面鱼身,有手有足,啼声如小儿。有的古书把它称作较人,有的说就是人鱼。 《山海经》提到人鱼的有好几处,都说它活在山溪中,看描述可能是鲩,即娃娃鱼,不是神话中的人鱼。 60、雷神 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“雷泽中有雷神,龙身人头,鼓其腹则雷。” 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,龙身人首的神兽,生活在雷泽之中,它在雷泽中游戏玩耍,常拍打肚子,它一拍肚子,就会发出轰隆隆的雷声。 6屏蓬 生两个头,各在一端,意志处处相对,一个头想走那边,一个头想走这边,扯来扯去,移不动尺寸之地。 6火光兽 古代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异兽,亦称“火鼠”。 《神异经》云:“南方有火山,长四十里,生不尽之木,昼夜火然。......火中有鼠,重百斤,毛长二尺余,......取其毛,织以 作布,用之如垢污,以火烧之,即清洁也。此鼠又名火光兽,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......” 《海内十洲记·炎洲》:“炎洲,在南海中……有火林山,山中有火光兽,大如鼠,毛长三四寸,或赤或白。山可三百里许,晦夜即见此山林,乃是此兽光照,状如火光相似。取其兽毛,时人号为火浣布,此是也。” 6鱼妇 《大荒西经》载:有鱼偏枯,名曰鱼妇。颛顼死即复苏。风道北来,天及大水泉,蛇乃化为鱼,是为鱼妇。颛顼死即复苏。 有—种鱼,半身偏枯,一半是人形,一半是鱼体,名叫鱼妇。 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。 颛顼是少昊之子,在他死去的时候,刚巧大风从北面吹来,海水被风吹得奔流而出鱼妇,蛇变成了鱼。 已经死去的颛顼便趁着蛇即将变成鱼而未定型的时候,托体到鱼的躯体中,为此死而复生。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和颛顼结合在一起的鱼叫作鱼妇。 (颛顼(拼音:zhuānxū,注音:ㄓㄨㄢㄒㄩ),相传是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,居帝邱(今河南省濮阳东南),号高阳氏。) 6九凤 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中说:'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北极柜。海水北注焉。有神九首,人面鸟身,句曰九凤'。 6化蛇 《山海经(中次二经)》有记载:“水兽。人面豺身,有翼,蛇行,声音如叱呼。招大水。”这是个人面豺身,背生双翼,行走如蛇,盘行蠕动的怪物它的声音如同婴儿大声啼哭,又像是妇人在叱骂。化蛇很少开口发音,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。 6相柳氏 《海外北经》:'共工之臣曰相柳氏,九首,以食于九山.相柳之所抵,厥为泽溪.禹杀相柳,其血腥,不可以树五谷种.禹厥之,三 仞三沮,乃以为众帝之台.' 《大荒北经》:'共工臣名曰相繇,九首蛇身,自环,食于九土.其所歍所尼,即为源泽,不辛乃 苦,百兽莫能处.禹湮洪水,杀相繇,其血腥臭,不可生谷.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.禹湮之,三仞三沮,乃以为池,群帝因是以为台.在昆仑之 北。 6狍鸮páoxiāo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[钩吾之山]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鴞,是食人。” 6犀渠 《山海经》中记载“有兽焉,其状如彘而人面。黄身而赤尾,其名曰合囗,其音如婴儿,是兽也,食人,亦食虫蛇,见则天下大水。出于黧山,样子象牛,皮毛黑色,叫声象婴儿一般,以人为食,极为凶恶。 6山膏(huān,音欢) 《山海经·山中经》:“苦山,有兽焉,名曰山膏,其状如逐,赤若丹火,善骂。”其状如猪,好骂人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 70、冉遗鱼 原文:英鞮之山,涴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。是多冉遗之鱼,鱼身蛇首六足,其目如马耳,食之使人不眯,可以御凶。 7耳鼠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丹熏之山……有兽焉,其状如鼠,而菟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飞,名曰耳鼠,食之不睬,又可以禁 百毒。”如鼠,兔头,能以尾飞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 7何罗鱼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谯明之山,谯水出焉,西流注于河。其中多何罗之鱼,一首而十身,其音如吠犬,食之已扈。”一首而十身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 7犼 本北方食人之兽,状如犬,传为海中神兽,状如马而有鳞,口中喷火,骘猛异常,食龙脑。其说多见于宋以后。 7长右 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长右之山,无草木,多水,有兽焉,其状如禺而四耳,其名长右,其音如吟。见则郡县大水。”状如猴而四耳。其现为水灾之兆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 7羬羊 读音:hùndùn 原文:钱来之山,其上多松,其下多洗石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而马尾,名曰羬羊,其脂可以已腊。 译文:钱来山,山上有许多松树,山下有很多洗石。山中有一种野兽,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着马的尾巴,名称是羬羊,羬羊的油脂可以护理治疗干裂的皮肤。